王者二弟,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

穿越火线 162
广告一

王者二弟,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

韩信之所以会被宫女用竹竿戳死,是源于一种说法。当然了这种说法是来自于演绎当中,并不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说法的来源:

王者二弟,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

韩信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汉的三分之二的国土,可以说都是韩信给拿下来的。

可见其重要性!

为了报答韩信的恩情,刘邦把韩信给封为了楚王,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免死的诺言,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这个说法看起来,就等于是给了韩信一个免死金牌,基本上是没有人能杀得了他的。毕竟在被杀的时候,肯定谁会见天见地见铁的呀。

韩信因为居功自傲,很多人他都不放在眼里。

有一次韩信路过樊哙家,樊哙见到韩信之后,赶紧小步快跑拜见韩信。这是表示对韩信的尊重,并且说大将军的到来,令我们家蓬荜生辉。

总之,樊哙因为韩信的到来,觉得自己很有面子。

可是,韩信离开樊哙家的时候,他竟然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没想到自己如今竟然沦落成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

这说明韩信是从骨子里瞧不起樊哙的。

可是,大家一定不要忘记,樊哙是刘邦的妹夫,同样也是开国功臣,这样的人是很多朝中重臣巴结的对象呀。

在韩信眼里樊哙竟然是一文不值的,可见,韩信当时的时候是多么的傲气。还有刘邦平叛异姓王的时候,也有叫韩信一起去,但是,韩信直接说病了,不去帮助刘邦打仗。刘邦当然对韩信不满了。

事实上就是刘邦在灭异姓诸侯王的时候,吕后有了杀韩信的想法。当然了若是想要杀韩信,必须要给韩信找一个罪名。

吕后找的罪名就是韩信要谋反,说韩信想要趁着刘邦不在和反叛的异姓王里应外合,把大汉政府给颠覆倒。

谋反就是死罪,罪名算是找到了。

可是如何才能把韩信给整死呢?

吕后想到的是给丞相萧何商量这个事情,萧何当然是懂吕后的意思了,韩信这个人肯定是要死的了。

萧何就给吕后说,派人请韩信来参加庆功宴,就告诉他皇帝凯旋而归了,所有的大臣都要参加这个宴会的,就不怕他韩信不来。

吕后照着萧何的意思去办了。

事实上韩信也知道吕后叫他的意思,肯定是没有好事的。所以,韩信还是说自己生病了,不能前去。

吕后一看这一招不灵呀。

她把事情告诉了萧何,萧何想了想还是自己亲自去叫韩信吧。萧何毕竟是对韩信有恩的, 若是没有萧何的赏识,韩信也当不了大将军。

所以,萧何有信心把韩信叫到未央宫。

韩信一看萧何来了,即便是赴死,自己也要给萧何这个面子呀。所以,他就到了未央宫,刚一进门,他就被埋伏好的刀斧手给抓住了。

韩信对吕后说刘邦曾经答应他,不会杀他的,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皇帝九五至尊,说话不能不算话呀,更不能失信于人呀。

为了不失诺言,吕后就命令人把韩信给抓到了屋子里,然后用白绫把韩信给绑到了空中,这就是所谓的不见天,不见地。

当然了杀他也是不能见铁器的,所以,吕后就让宫女们用竹竿把韩信给戳死了。

这就是为何韩信会被竹签戳死的原因。

事实上杀韩信的时候,哪里还能想这么多,直接把他给杀了就是了,反正自己不说,别人也不知道是怎么杀的。

韩信的这个死法也就是传说而已,历史上的真实的韩信是被吕后给灭了族的,经过也是我们上面描述的,只不过不是用竹竿戳死的。

吕后把韩信的整个家族都给灭了。

不仅如此,而且韩信的很多功绩,以及他的家世也都被吕后给毁掉了。所以,对于韩信的事情我们知道的不是太详细,不知道他的师傅是谁,他的父母是谁,他的老婆是谁,他的儿女是谁?

我们只知道韩信这一个人,对于其它人是一无所知。这都是吕后的原因,是吕后不想让后人知道的。

新世界性格悬殊的金海铁林徐天当年为何拜把子?

现在看来,金海和徐天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当年,他们拜把子是因为彼此被对方的仗义吸引。身为警察的徐天要杀一个欺负中国人的日本人,但是他们被被关进了京师监狱,徐天追了进去,无奈监狱有自己的规矩,他一个小警察无力不遵守那个规矩。

金海了解到徐天非杀日本人不可的原因之后,和徐天的观点一样,凭什么日本人杀死了中国人之后,只是被关进监狱里?于是,金海用自己的办法杀死了那两个日本人。

徐天感动之余,觉得金海是个人物,他要结交这样的人,要和他插香拜把子,成为生死之交。金海拗不过他,同时也被他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感动,就决定和他做一辈子的兄弟。

金海和徐天拜把子的时候,铁林还是大缨子的丈夫,金海觉得,干脆他们来一个三兄弟结拜得了,就和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一样,从此结为异性兄弟。

就这样,三个人成了相互帮衬的兄弟。

如果不是小朵出事,三兄弟准备把手中的钱兑换成金条,然后去南方过安生日子。小朵死了,一切都不一样了:

——金海还是一心一意的要去南方,在他管辖的京师监狱里,曾经死过共产党,这是他最担心的一件事。

眼看着北平就要被共产党解放,他心里开始了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界的担心,他怕自己会受到惩罚,怕自己会牵连到身边的亲人,他觉得唯一带着兄弟远走他乡,方为解脱之道。

——铁林开始动摇,虽然他供职于保密局的,干的是和共产党作对的勾当,他也觉得新世界来临,对他来说不是啥好事。

可是,现在,他的人生中出现的一点转机,他升小组长了,他开始侥幸,觉得也许只要他表现好,下一步就能当上处长,到时候,宝慧是不是就会高看他一眼了?

甚至开始侥幸着也许北平还是当下的北平呢!

——小朵死后,徐天不打算走了,他要找出凶手,给小朵报仇。

在寻找凶手的过程中,徐天开始对金海的做人原则,有所怀疑。因为金海杀人了,虽然杀的不是小朵,而是有可能要对徐天不利的人。但是,徐天觉得,视人命如儿戏的人,不是值得信赖的人。

特别是和田丹接触后,徐天觉得以前都白活了,以后,他要成为像田丹那样的共产党人,不再仅仅为自己一个人而活。

就这样,看似一团和气的三兄弟,在感情上,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视,渐渐地开始离心:金海一心要带他们走、铁林沉浸在升官的喜悦中、徐天则一心像田丹的组织靠拢。

就像被三十一军的人抓到故宫的那一天晚上,三个人选择三条不同方向的路回家一样,三兄弟不知不觉间中选择了三条不同的路:金海选择逃避、铁林选择留守旧势力、徐天开始和田丹并肩作战!

道不同不相为谋,三兄弟很快就会因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闹僵。

四大天王和魔家四将如何区分?

想要知道四大天王和魔家四将的区别,咱们还得从他们先前的故事来看,也就是这四位镇守印度四方的“片警”身份是如何被中国人被改了“国籍”的。

佛教原来有四大天王,分别是多闻、广目、持国、增长四天王。而北方的多闻天王是四兄弟之首,音译“毗沙门”,这位天王是个夜叉王,早期的形象是左手持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宝塔,他身边还有五位太子,而其中三太子叫哪吒。

《西游记》的托塔天王、《封神榜》的李靖,前身就是多闻天王,而哪吒的梵文叫哪吒距伐罗,简称哪吒,所以多闻天王:毗沙门,与儿子哪吒距伐罗,国籍是印度的神。

(毗沙门天王)

但到了中国,他们的身份就由不得自己做主了。明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

“哪吒本事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

至此,中国人民把毗沙门父子两硬生生给改了国籍,还换了个中文名叫李靖,把职业从佛教天王,改成了玉帝座下猛将,然后又把他的身份拆成了两个:

托塔李天王,天庭大元帅;

多闻天王,手持混元珍珠伞,保护天庭去了。印度人民一看,这都什么玩意儿,但就这样中国人民还不肯放手,其他三位天王也被改了一遍:

东方持国天王,早期是左手刀右手矛;

南方增长天王,早期是手握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早期是左手矛右手套马索;

可到了元朝,持国天王的手里成了拿琵琶了,清朝时,西方广目天王的套马索成了蛇,后来又变成龙。在《封神榜》里面,四位天王又被安排了“新工作”,成了打手“魔家四将”:魔礼青、魔礼红、魔礼寿、魔礼海。这本来好好的四位印度神,万里迢迢来中国帮纣王后被封了神,然后护卫天庭,本来享受着高官厚禄,谁知被派去抓猴子,然后打了一顿,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我是非常敬佩的。

直到后来中国诞生了最伟大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时,四大天王的武器又被换了,变成了剑、琵琶、伞和一条龙。这武器的由来就跟老百姓的想法有关系了,剑有锋,意为风;琵琶调理,意为调;伞和雨有关,意为雨;龙是被驯服的意思,意为顺,四把武器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风调雨顺。

那么,四大天王的造型到底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区分与魔家四将呢?

关键看手里宝物,(下面介绍的是中国化后的四大天王的造型。)

东方持国天王:

持国意为慈悲、保护众生,护持国土,因为守护东胜神州,所以也叫东方天王。他的形象是手持琵琶,琵琶为弦乐器,因此这里包含了两个意思:

一是代表他是音乐神,用音乐来感化众生;二是做人要像琵琶一样,太紧容易断,太松弹不响,要松紧适宜,讲究一个“度”。

南方增长天王:

“增长”是令众生增长善根,获得智慧。因守护南赡部洲,也叫南方天王,他手里握着宝剑,而宝剑也有两个含义:

一是象征智慧,斩断烦恼;二是守护佛法和国土不受恶人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

“广目”意思是以净天眼随时观测世界,保护世人,在密教中,他的前额还有一只眼睛。他守护西牛贺洲,因此也叫西方天王。他的手里握着一条龙或蛇,所以这里的意思为:

一是蛇或龙代表时间变化无常;二是他的左手拿着一颗宝珠,代表光明不灭。

北方多闻天王:

“多闻”是精通佛法的意思,能够以福德闻名世间,他也是四大天王之首。他守护北俱芦洲,所以也叫北方天王,印度名叫毗沙门天王。因为他是最出名的,所以在形象上在不同的地方就有区别,有的形象是一手三叉戟、一手宝塔;有的一手持宝剑、一手托着银鼠,而对于拿伞的造型也有两个意思:

一是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界污染;二是代表风调雨顺的意思。对于“魔家四将”的造型是出自《封神演义》第四十话《四天王遇丙灵公》,里面就有对他们四位详细介绍。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

手握银枪,背上一面碧玉琵琶,上有四根弦,分别为“地、水、风、火”,拨动弦声,风火齐至。其职主“调”。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

持两根鞭,囊里有一白鼠,名曰“紫金花狐貂”,放起空中,现身似白象,肋生飞翅,食尽世人。其职主“顺”

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

身长二丈四尺,面如活蟹,需如铜线。手持青锋宝剑,上有符印,中分四字“地、水、火、风”,这风乃黑风,风内有万千戈矛。若人逢此刃,四肢化为齑粉;若论火,空中金蛇缠绕。遍地一块黑烟,烟掩人目,烈焰烧人,并无遮挡。其职主“风”。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

手持混元珠伞,以伞之义谐“雨”。伞上有祖母绿、祖母印、祖母碧,有夜明珠、碧尘珠、碧火珠、碧水珠、消凉珠、九曲珠、定颜珠、定风珠,还有珍珠穿成四字“装载乾坤”。这把伞不敢撑,撑开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转一转,乾坤晃动。其职主“雨”

以上就是魔家四将和四大天王的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手持武器的不同,在人物造型上并无太多变化。这四位天王到中国后,被百姓赋予了一种民间丰收的渴望,因此在武器造型上主要强调“风调雨顺”这四个字。

除了魔家四将和四大天王外,还有四大金刚的说法,是出自《西游记》中:

其分别为: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峨眉山清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昆仑山金雫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似乎中国古人都喜欢把神仙取一大堆的头衔,这四位从印度入籍的大神在中国历史以来被分配的各式各样的工作,确实够累的。但在这里还是要提醒下,历史上的四大金刚、魔家四将、四大天王是不一样的,虽然人物造型差不多,不过职责、称为、武器都不一样哦。

为何刘秀复国成功而刘备却失败了呢?

刘秀和刘备虽然都姓刘,但是刘秀是根正苗红如假包换的西汉皇室后裔,而刘备则未必是,只是那个时代无法验证真假吧了。

刘秀起兵时,西汉已经灭亡,当时天下的合法政权或者说是最大的政权是王莽的新朝,刘秀打的旗号是光复汉室,这个是合情合理的。而刘备起兵割据一方的时候,东汉并没有灭亡,汉献帝刘协还依然是天下唯一的皇帝,请问此时刘备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是什么意思?其战略意义上,就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汉末年的时候,人心思汉,人民大众普遍上都对王莽的新政不满,所以刘秀的兴复汉室的旗号,其号召力是无法估量的。反观刘备,则不然,那时东汉并没有正真意义上灭亡,而且由于东汉末年的几位皇帝的胡作非为,已经严重的丧失了人心,民心。

刘备和刘秀虽然个人能力都非常的优秀,但是刘备若是跟刘秀相比的话,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尤其是军事能力方面,刘备的差距就更大了,这一点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刘秀的个人能力是绝对碾压其对手的,而刘备则不能,尤其是曹操和孙权,他们俩人的能力甚至比刘备更优秀,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他靠什么一统天下。

为什么三国君主归顺晋朝后?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取代魏国,一扫蜀、吴,对三国的亡国之君都进行了封赏。先是代魏后,封曹魏的亡国之君曹奂为陈留王;蜀国投降后,封蜀汉的投降后主刘禅为安乐公;灭掉吴国后,封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为归命侯。

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一级更比一级低,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封赏,全然是由于两个原因:名分和局势。

一,名分

古代改朝换代都极为讲究一个名分,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必须是天命所归的天选正统才能继承大位,无名分则不立。而魏、蜀、吴三国的名分却并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继承前朝的延续,而有的则完全是没有名分的诸侯自立为王。

魏国

魏国是当时是天下认可的正统,尤其是对于晋朝而言,司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们的前朝,对于他们来说,必须得承认曹魏正统的名分,如果不承认,就等于变相的不承认自己正统的名分。

司马炎仿照曹魏立国皇帝曹丕的做法,强迫曹魏最后一任皇帝在太庙禅位于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对待汉献帝一样,不能亏待曹魏的亡国之君。

曹丕取汉时,因为汉室是正统,他不好直接灭掉汉室皇族,为了名正言顺,让天下归心,只能强逼汉献帝颁布诏书让位与他。

汉献帝让位给曹丕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虽名为功,各种待遇却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万户,甚至曹丕为了彰显自己的气度,还让汉献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仪,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车架,在自己的封地内继续实行汉法,可以不尊重魏国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听魏国君主的命令。

司马炎同样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国之后,依然延续了曹丕对汉献帝的封赏,如此这般封赏了魏国亡国之君曹奂,不过在封号上直接为陈留王,而没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无非是事所势也。

当时的汉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诸侯纷纷拥兵自重,汉室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打下来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给汉献帝一个公的封号,因为那时候的汉室已经有名无实。而曹魏不一样,司马炎取代曹魏的时候,曹魏的天下还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来的天下,和司马家没什么关系,所以曹魏是名存实也存,所以司马炎给了一个完成的王侯封号。

蜀国

蜀国又叫蜀汉,甚至在当时蜀国自己人看来,自己都是大汉。可见他们是继承了前朝汉室的名分的。但是这个名分却并不完整。

相较于真正统一了天下的大汉来说,蜀汉只能算是一个偏安一偶的国家,并没有真正的恢复大汉的统治。而且当时大汉的亡国之君汉献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让位给了曹魏皇帝曹丕,等于说把汉室的正统之名让给了曹魏。虽然蜀汉皇室也流淌有大汉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这样算起来,虽然有正统之名,但却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为一个偏安一偶的政权,蜀汉虽然有名分,却不完整。在投降之后在待遇上虽然能够得到一部分正统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却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统降帝刘协、曹奂一样,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当了个公爵。

吴国

相较于前两者,魏国是大汉正统禅位继承未来的天下正统,有完整正统的名分。蜀国是大汉汉室血脉的延续,有部分正统的名分。而吴国,祖上以及前身就完全没有帝王的事例,和人家相比起来就完全是一个野路子自立为帝的国家。

而且吴国的建立,显然并没有得到北方曹魏以及西蜀的认可,他们没有任何名分,完全就是自己建都称帝,没有任何继承和延续之说。对于其他两国来说,他们就只能算是一个诸侯国,并不能算是一个皇室政权,因为完全没有正统的名分。

而一点正统皇室名分都没有东吴,在投降之后,显然不可能享受皇帝投降的待遇,只能按照诸侯王投降的待遇来封赏,就只能堪堪的得了个侯爵的封赏。

二,局势

魏国

司马炎篡取曹魏的皇帝之位时,北方百姓认的还是曹魏这个皇室,而不是司马氏这个皇室。同时曹魏在各地还有不少的忠臣兵马,为了收曹魏百姓以及各地兵马臣子之心,司马炎必须得给足曹魏亡国皇帝面子,才能安抚这些人的心。

就像曹丕取代汉室之后,为了安抚大汉士林以及群臣的心,还说了一句和汉献帝平起平坐,共享天下。要知道那时候的汉室早已经名存实亡,而现如今的曹魏可不一样,并没有多少凋零惨淡的光景,还是一片祥和盛世。

所以为了守天下之心,必须和曹丕对刘协一样对待曹奂。不然篡位之后,可能屁股还没做热,就回面临各地反叛并起的情况。

而且当时天下还没安定,尚且有蜀国和吴国两个政权没灭,如果你不给足曹奂赏赐,不是正好给了这两个国家名号?在加之你连自己的前朝皇帝都不好好对待,这两个国家又怎么会轻易投降?势必会抗争到底,封曹奂为王,也是为了个蜀国、吴国的君主立个榜样。

蜀国

蜀国投降的时候,在成都之外的地图地方还有不少蜀国的军队未灭,各地都还没有攻取。为了让蜀国的其他将领安心投降,并且尽快的收复蜀国的江山土地,司马炎就得对刘禅足够的好,给足他封赏。不然让那些军队义愤填膺的想要为自己的皇帝报仇就不好了,虽然掀不起什么大浪,但是毕竟麻烦。

而且当时的吴国还在负隅顽抗,如果刘禅得不到一个好结果,估计东吴决计会反抗到底,不死不休。给刘禅一个好的结局也是给东吴孙皓立下一个好的榜样。

吴国

吴国既亡,天下大定,前面的魏国和蜀国都已经搞定了,吴国一灭,就再也没有那个势力可以反抗晋朝了,所以司马炎也不需要在去立榜样。

再加上吴国那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兵力了,吴主孙皓人品不良,残暴无度,自然也没有几个忠臣义士一直忠诚于他,更加用不着安抚谁。

所以司马炎可以完全不给孙皓面子,只给他封一个侯爵,意思意思得了。

之所以三国亡国之君的封赏各不相同,全然就是因为名分和局势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三国各不相同,君主封赏自然也不相同 。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pv985.cn/pv/19711.html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yun985@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