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弹夹,国民党军队装备有哪些轻武器?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大肆侵略中国。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下,中国军民以劣势武器装备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同反法西斯盟国一到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历史向世人昭示,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战争的正义与否,民心的向背,才是决定抗日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一、中日步兵武器比较机关枪和机关炮有什么区别?
这俩一个是Machine gun,一个是machine-cannon,其实没啥区别,机关炮与机关枪的机构高度雷同,可以视作放大的机关枪,属于枪和炮的跨界产品。
在武器的通常定义上,超过20mm口径就可以被称之为炮,小于这个口径的则一律称之为枪,而35-37mm口径则是天花板。
国外的区分比我们中文糊涂得多,我们枪就是枪,炮就是炮,他们则分成了专用单词来称呼每一种炮和枪,而且有时候枪的单词“Gun”也可以是炮。
比如榴弹炮、加农炮、加榴炮、迫击炮,中文表述的联系性很强,一看就明白是什么东西,也能区分其中的差异和特点。
但英文就不行了,榴弹炮是“Howitzer”,加农炮是“cannon”,加榴炮是“gun-howitzer”,迫击炮是“mortar”。
而且这个“mortar”原本是臼炮的名字,臼炮淘汰后让迫击炮给取代了。
机关炮的“machine-cannon”是个很赤裸裸的组合词,而且也能一看就明白,“Machine gun”就机关枪嘛,“machine-cannon”就机关加农炮嘛。但实际上西方很少使用这个词儿,他们多以功能去称呼了,如“航炮”(Aircraft Cannon)、“自动加农炮”(Autocannon)或干脆就是“高射炮”(Anti-Aircraft Gun)。
美国人还发明了新词儿,比如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上那门M242 25mm“大毒舌”机关炮,他们称之为“chain gun”,也就是“链炮”。有时候西方直接就管机关炮叫“cannon”,这从武器特征上来说也没错,机关炮完全符合加农炮的身管倍径以及弹道特征,它就是加农炮的一员。有的人可能憋不过弯来,之前不是说是机关枪的放大体吗?怎么又变加农炮了?
没毛病,“加农”就是管子的意思,说它是管子炮也不为过,设计之初加农炮就是通过加长身管倍径,提高弹丸加速行程,让这种大炮可以精准而平直地去直射目标的,弹道越平越好。
正好机关炮继承了加农炮的这一特征,所以哪怕它是从机关枪上放大得到的,拥有自动化的发射机构,也不影响它被归纳进加农炮的队伍。
总而言之,尽管机关炮是“炮”,但许多机关炮并没有在结构上比机关枪特殊多少,大体原理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机关炮里就出现了一些有机关枪直系血统的大宝贝,它们直接由机关枪扩大枪膛得来。
如苏联就直接拿ShKAS机枪改造,楞把一挺7.62mm的航空机枪改造成了20mm的ShVAK机关炮(施普塔尼·弗拉基米诺夫大口径航炮),一直造到1946年。
还有从别列津UBS机枪改的B-20航炮,与ShVAK的套路一模一样。还有伊尔-2攻击机上的23mmVYa-23,也跟别列津机枪有很大的演化关系。
马克沁曾经也研发过机枪放大版的机关炮,他将自己的机枪放大后造出了QF1磅砰砰炮,成为一款当年很成功的速射机关炮。英国人在1897年收购了马克沁-诺登菲尔德公司,收进了维克斯公司,让英国军队装备了37mm砰砰炮。
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37mm的砰砰炮成为英军很不错的防空武器,就连德军也装备了一样的东西——Flak Mk 14式速射高炮。
非放大直接设计的也有,或者说这才是主流,如一战时期德国工程师莱因霍尔德·贝克(Reinhold Becker)设计的20x80mm的贝克机炮,它的技术在战后被厄利孔得到,诞生了大名鼎鼎厄利孔机炮,结果诞生了西斯帕诺絮扎HS.404、日本九九式、德国MGFF、美国AN/M1、AN/M2等等等等一堆子孙。
随着机关炮的不断发展,机枪与速射机关炮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大口径机枪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速射机关炮却越来越先进,甚至开始了外源动力发射的演变。比如上面提到过的链炮,它的定义就是“外源动力带动的,链条式机构供弹的机关炮”,这显然已经与传统的机枪自动结构不一样了。
战场为何常见突击步枪?
其实,在世界各国军队当中,机枪和自动步枪,是按比例分配的。
一般情况下,以一个典型的9人步兵班为案例,也就1挺班用机枪,1支狙击步枪,7支自动步枪,另外有3-4具不占编制,发射筒打了就扔的多功能火箭筒。
当然,现代步兵大都乘步战车作战,步兵班人数会锐减到7人,与二战时期12人制的步兵班,几乎少了将近一半人,但火力非旦不降,反而更加猛烈。
原因盖因7人制的步兵班,为了强化战时下车作战的火力,竟然配备了2挺班用机枪,5支自动步枪,不再配备精准射击的狙击步枪,毕竟火力太弱了。
尽管机枪火力更猛,但关键原因是机枪太沉重了,不便步兵携行和机动作战,特别是伴随步兵冲锋。
一般班用机枪,尽管事实上是重枪管型自动步枪,但起码有5公斤以上,加上弹鼓或弹匣,那就更沉重了。
倘若是通用机枪,即使不用三脚架,也有10公斤以上,加上100-150-200弹链供弹箱,这个份量不是一般步兵所能承受的,所以射手都是大个子,必须力大扛得动机枪,所以通用机枪机动作战能力,比班用机枪更糟糕。
而现在的自动步枪,大都在3.5公斤左右,相对班用机枪以及通用机枪,要轻巧许多,一般装30发弹匣,有单连发射击模式,少数枪械有3发点射功能。
其火力输出性能,就单兵而言,已经足够,一般步兵班自动步枪、班用机枪或通用机枪,加上不占编制的火箭筒,以及部分枪挂榴弹发射器,近战用卵型手榴弹,火力已经非常强大了。
综上,步兵班是最基础的战斗单位,排、连级作战编制,就是多个步兵班编制的整合,在得到部分榴弹发射器、迫击炮的支援,火力就更猛烈了。
机枪尽管火力猛,但由于份量重,不便机动作战,特别是伴随步兵冲锋,所以一般步兵班仅有一挺班用机枪。
但人数相对较少的机械化步兵班,会加强一挺班用机枪,其他的都是自动步枪。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zb26捷克式包括布伦式等轻机枪为什么要上方进弹把弹匣放在上面?
轻机枪是早期步兵主要的火力力量,具有强大火力输出,它是由重枪管的步枪改造而来。同常它具备两架可伸缩的两脚架,士兵可以调整架杆角度,固定在地面上以进行卧姿射击,也可以收合,架着它冲锋陷阵。其供弹方式是顶置弹匣供弹,即容弹具设计在枪身上方。
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就在于弹匣一次能够提供的火力有限,在战场上需要进行快速的换弹,这时候比拼的就是手速,越快越好,而顶置的方式就大大增加了更换的速度。如果设计在下方,那样就会有视觉盲区,而在上方就会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看得见的速度当然比只看的见一半的操作速度快。而另一点就是,如果发生供弹事故,操作也简单,也能立刻得到解决。士兵只用掀开顶盖就能一眼看透是什么问题而进行维修。但是如果在下方,则需要将整个拆开才能发现,或者整合翻过来拆开才可以,这不仅考验脚架的灵活性还考验枪手的应变力。
在轻机枪中大名鼎鼎的枪型则是ZB-26捷克式,7.92mm口径,其弹匣的容弹量为20发。这就意味着火力容易中断,需要更快速的换弹。因此为了保持火力的延续,在战场上它会配备两名人员,一个射手和一个副射手。后者则是专门帮助更换弹匣,采用这样顶置的方式就非常方便了。虽然也存在许多弊端,如阻碍射手视线等,但是总体来说功大于过。
普通步枪子弹有多少发?
本人以为,题意已经明了,即步枪内含多少发子弹,并非有人所指的一个步兵携带多少发子弹。自步枪从军以来,撇开前装独发滑膛步枪,步枪可分为栓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类型。
栓动步枪,即后拉式枪机步枪,手动装填子弹,打一枪需要拉一次枪栓,譬如典型的德国毛瑟K98,日本的三八步枪,弹仓容量基本上都是5发。
但也有特例,譬如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栓动步枪,其弹仓容量达到了惊人的10发,是一般普通步枪的一倍。
半自动步枪,是一种子弹自动装填上膛的步枪,但每扣压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子弹,也称为自动装弹步枪。
譬如二战时期,盟国大量装备的美制M1加兰得步枪,是唯一具有“代差”优势的武器,美国大兵们正是依靠着加兰德步枪的迅猛火力,打败了德日法西斯,该枪为8发弹夹装填。
苏联1946年定型的 SKS半自动步枪即中国仿制的1956年式,算得上为世界名枪,弹仓容量为10发。
自动步枪:为自动进弹、连续击发、全自动射击能力的步枪,是采用弹匣供弹的是一种突击步枪,弹匣容量大都为30发。
譬如著名的苏联AK47突击步枪采用弯弹匣供弹,美国的M16自动步枪,采用直弯直弹匣供弹,中国的95式自动步枪,采用塑料弯弹匣,弹匣容量均为30发。
但也有特例,譬如美国的M14和中国的63式自动步枪,却采用20发的弹匣供弹,但这两型枪械,都非各自的主流装备,装备时间都不长,很快都退出了现役。
当下全世界各国陆军装备的主流突击步枪,基本上都采用30发的弹匣供弹。
请关注本文作者,点赞、评论、转发,就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